傳統金融機構面對數位銀行與雲端服務的崛起,創新的金融服務模式,讓傳統金融業面臨數位轉型的問題,強化AI 技術、數據分析能力及上雲技術也顯得更為重要。
本次文章介紹金融數位轉型的種種原因,帶你了解上雲技術將對金融產業帶來什麼改變。而在數位轉型的過程中,金融機構又將遇到哪些問題呢?就讓馬克帶你一同探索!
金融機構數位轉型的原因
因應產業趨勢,許多金融機構紛紛接受面臨數位轉型的挑戰,而是哪些原因促使金融機構數位轉型呢?
隨著人工智慧、物聯網、5G及區塊鏈等技術的發展與純熟,金融業勢必將藉助此新興科技,發展數位轉型,更有效地運用數據,從而改善業務營運與優化使用者體驗。新冠疫情的衝擊下,既有的消費型態和商業模式快速改變,零接觸的金融服務成為趨勢,數位金融也更為普及,成為促使金融機構數位轉型的原因之一。
傳統金融機構面對開放銀行與純網銀的設置,勢必要藉由數位轉型提升競爭力。且因應服務多元化和客製化的需求增加,金融機構若數位化,可透過AI 及大數據分析,針對不同客戶提供最合適的服務及產品,優化業務營運外,也加速作業流程。此外,若金融業進行數位轉型可擴大金融生態圈,增加與其他產業結盟的機會(如:IT產業、電商等),垮領域的結盟將拓展更多商業機會。
上雲技術
上雲的雲指的是「雲端計算」,又稱「網路計算」,是指以網際網路為平臺,將硬體、軟體、網路等系列資源統一起來,實現資料的計算、儲存、處理和共享的模式。
雲又分三個種類,分別為「私有雲」、「公有雲」及「混合雲」。
一、私有雲:又稱內部雲,為雲端供應商透過網路將資源提供給「特定用戶」使用,雲端的基礎架構及運算服務,將以私有的形式裝載在公司內部的資料中心或網路, 是一種專屬資源,不需與其他組織共用,相較公有雲,私有雲雖需要較高的IT專業能力來管理維護,但也擁有更多的安全性及主制權。
二、公有雲:雲端供應商藉由網路,將雲端資源共享給用戶,以出租的方式讓用戶做使用。用戶只需依雲端空間使用量付費即可享有雲端供應商所提供的儲存空間資源和應用程式。
三、混合雲:集結混合公有雲與私有雲的優點,用戶可私有資料存放在有安全性及主控權的私有雲,而一般提供給員工和客戶的資料可存放在公有雲,讓資料的保存井然有序也增加安全性。
上雲技術帶來的好處
一、低成本:雲端科技的進步,讓企業只需經由雲端服務供應商,透過網路即可運作,節省以往自行購買伺服器、存儲空間,以及後續維護的人力、技術成本,讓企業可以花更多心力投注在其專業技術和業務。
二、安全性:以往儲存於硬體設備的資料,因駭客的氾濫有被竊取的風險。而上雲技術提供了端點防護等功能,透過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等新興技術,分析駭客的攻擊行為,保護企業免於駭客入侵。
三、便利性:只需連接網路,隨時隨地都能使用雲端服務。而企業成員也因此便利性,可隨時訪問雲端資料,加強團隊合作。
四、強大的儲存空間與資料恢復能力:相較傳統硬體設備,雲端架構提供更加彈性的儲存空間,且因加密技術的進步與資料修復技術完善,備份資料得以快速恢復。
五、擴充性大:雲端運算可有效分配資源,即使在網路高流量的情況下,也能及時反應。
數位轉型面臨的挑戰
金融機構在數位轉型時經常面臨許多內外部挑戰。內部挑戰像是固有的金融企業文化不易改變,因金融機構具有傳統風險意識文化,而數位轉型在金融機構中是由上而下推動,上層與基層的願景能否一致,並建立勇於嘗試和承擔風險的企業文化,對金融機構的數位轉型是一大挑戰。根據台灣金融研訓院的調查,有70%的金融機構認為金融科技人才不足。金融機構所需的人才類型已與以往不同,跨領域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如何留住與訓練人才,並創造一個有未來願景的企業環境,將會是金融機構面臨的課題。而金融機構各單位的資料,和母體金融機構轄下各子公司資訊能否有效整合,以及組織間資料管理能否一致,皆有可能影響在轉型時的資料取用。
而外部挑戰像是法律的監管與規範,因法規的更新往往跟不上新興科技的更迭速度,相比新創與Fintech 公司,金融機構更受到較嚴格的監管,很可能會阻礙金融機構的轉型計畫。且金融機構的投資者往往風險承受度較低,若在進行數位轉型計畫,卻得不到投資者的信任與支持時,金融機構較不易取得資源。而隨著數位轉型趨勢,許多竊取者瞄準遠端資料存取環境,達到偷竊資料的目的,金融機構如何兼顧個資隱私和資訊安全,又能達到數位轉型目的,將是金融機構面臨的挑戰。
台灣金融機構數位轉型現況
在新冠疫情的驅動下,消費型態快速改變,近年來台灣金融機構的數位轉型有明顯的進展。2020年本國銀行數位帳戶成長了九成以上,而行動支付金額年增長超過一倍,用戶使用數位金融服務的意願提高,更有利金融機構發展創新的數位服務及商品。而近年來台灣因應數位轉型趨勢,許多法規的設立和鬆綁國內金融機構競爭激烈,金管會又開放純網銀的加入,傳統金融機構更需跨業結盟,建立強大的金融生態圈。
以下為台灣金融機構轉型案例:
台新金控 Richart:以頁面簡潔、操作方便的商品特性,鎖定年輕族群,Richart 首推的產品,讓顧客只需擁有對方手機號碼,即可直接轉帳的「任意轉」。此外,Richart 堅持每兩週更新一次軟體,除了推出新功能外,也能優化舊有功能。
玉山銀行:近年積極打造場景金融,將金融產品或服務應用在顧客的日常生活中,透過提供簡易行動支付模組,玉山特店導入市場主流支付錢包,擴大支付場景。玉山也與全家便利商店等攜手合作電子支付品牌-全盈,將服務串連超商所擁有的4,000家通路、連接1,450萬會員,以 Banking-as-a-Services (BaaS) 模式,建立場景生態圈。
馬克碎念
使用上雲技術是這近期來銀行數位轉型後,大家陸陸續關注的焦點,雖然金管會在2019年年底宣布開放金融業者上雲,許多銀行業者開始評估上雲端的可能性,不過由於金融業在兼顧資料安全、節省資訊成本及提升作業效率之考量下,大都評估先採用較不涉及客戶資料之雲端服務。
不過企業一但開始擁抱雲端,要發揮高彈性、高擴張性、高資料量分析等特性可不能只有部分系統使用而已,因此漸漸地有些金控集團開始大規模的上雲計畫。以國泰金控為例,早在幾年前就已經展開集團上雲計畫預計3~5年全集團100套系統上雲,這樣大規模的遷移計畫考驗的不只是技術,更重要的是架構設計與策略執行。
有人可能會認為,金融業的轉型對我們的生活似乎沒有很大的影響,轉帳、繳費與支付等等消費金融還是跟過去一樣。馬克認為這些轉型有一部分是來自競爭的壓力,而往科技公司靠攏可以帶來明顯的優勢,因為這些競爭可不僅僅是國內純網銀業者而已,還包括在各國積極申請相關牌照的跨國金融科技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