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全球年碳排量第一大國,中國在2021年7月正式啟動了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碳權市場)。Refinitiv預測,2022年中國全國碳排放交易系統(ETS)的碳權報價有望達到每噸65人民幣(相當於10.19美元),比2021年底的每噸54.22人民幣高約20%。
什麼是碳市場?
碳市場是一個交易「二氧化碳排放額度」的市場。中國的碳權市場歐洲和美國方式大致一樣: 官方會依照碳排效率給企業不同碳排放配額(碳排放權利),該企業如果有排放量超過配額(碳排赤字),就得花錢在碳權市場上買其他企業多餘的額度(碳權),或者降低自身的碳排量以符合標準。
開市交易現況報告
中國試了8年水溫,這次終於碳權交易所開市,是達成2060年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步驟。不過,目前中國碳權市場只覆蓋「發電業
」,共有約2200企業被納入,這一全國碳市場目前覆蓋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達到近45億噸,占全國總碳排量40%。
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中國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以每噸 54.22元人民幣(約新台幣241元)收盤,比 7月16日的開盤價上漲13%。包括掛牌協議交易(線上)和大宗協議交易(線下)在內,2021年中國的碳排放配額(CEA)加權平均價格為每噸43.85元人民幣。中國去年全國碳市場共運行114個交易日,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達1.79億噸。
中國碳市場近況
中國的碳權市場,主要可分為地區性的碳排放交易試點及全國性的碳排放交易體系(ETS),而在全國碳市場正式啟動後,中國的地區試點碳市場仍在並行運行。儘管北京和廣東的一些自備電廠,今年開始逐步轉向全國碳市場,但發電以外,各行業的大型排放企業,仍受各地區碳市場的監管。
隨著全國碳市場的發展,以及越來越多的排放單位,從地區試點轉向全國碳市場,試點碳市場的作用將減弱。至於不同試點的配額價格,北京仍然是最高的,2021年達到了每噸9.22美元的歷史高位(高於全國碳市場每噸6.42美元的價格),其次是上海試點市場,為每噸6.03美元。
中國碳市場成熟度遠不及歐洲
到目前為止,中國碳市場的交易活動還很有限:2021年碳排放配額總計成交了4.1205億噸,包括區域排放交易試點和被稱為國家認證自願減排量(CCER)的國內碳抵銷。然而,起步緩慢的情況並不少見: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ETS)在2005年啟動後的第一年,配額交易總量僅有3.21億噸,但2021年已經達到120億噸。
歐洲早在2005就創立碳權市場,碳權交易比中國成熟許多。有分析師批評,中國官方給企業的免費碳排配給量太多,這導致中國的碳權價格遠遠低於歐洲碳權市場價格($69.22)。如果在碳權市場上用低價就可以買到碳權,企業自然沒有很強動機去降低碳排。
而在歐洲,不同產業有不同的初始配給額,發電業則是0,需要全部從碳權市場競價購買,企業排碳要負擔的成本較高,所以減碳動機強烈。另外,中國碳權市場目前只加入發電業,尚未納入石化、鋼鐵、航空、造紙等其他排碳量大的產業,覆蓋範圍不夠全面。歐洲碳權市場不僅包含較多產業,還搭配造林、綠能發展等等配套措施,整體計劃比中國完整。
中國碳權市場未來發展
目前中國ETS機制僅涵蓋重污染的發電業。在2022年ETS機制計畫納入更多產業,當中包括金融機構、非鐵金屬以及建築材料業。除此之外,當局也計劃推出碳權相關衍生性金融商品,包括交換、遠期合約、選擇權等,協助中國成為碳交易及報價的全球中心。外界十分看好2022年中的國碳權市場,碳權交易有望持續熱絡,協助中國成為碳交易及報價的全球中心。
馬克碎念
中國的碳權交易不管在價格或者配給量,對企業都寬容很多,讓人擔憂減碳效果有限。不過,目前只在剛起步階段,這樣循序漸進的的實施碳權交易,能夠讓市場有時間反應(不會突然收到噩耗股價暴跌) 。況且中國身為碳排大國,即便現階段只納入占總碳排40%的發電業,交易的碳排量已高達45億噸,遠超過歐洲市場的14億噸。中國減碳小小的一步可說是全球減碳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