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段時間,印度被視為金融科技發展較慢的國家,是因為印度的金融體系長期以來都較為保守和傳統,線下的金融服務相較於線上更為普遍,而且基礎設施相對滯後、網路普及率較低,使行動支付和線上交易等新興支付方式的發展較為緩慢,再者很多印度人對於金融產品和服務的認識與了解不夠充分,金融素養水平普遍較低。
然而,隨著印度政府積極推動數位金融,越來越多人倡議普惠金融、手機用戶與網路市場目前居世界第二,來自風險投資、私募股權和機構投資者的大量資金,因疫情導致的數位支付與保險興起,再加上聯合國預測2023年印度總人口數將超過中國,成為全球人口數最多的國家,使其具備人口多且以「青壯年」為主的人口紅利,讓印度成為金融科技良好的發展孵化器。現在就一起來看看印度究竟發展得多麼快速,又分別是哪些原因促進和阻礙它的發展吧!
增長快速的印度市場
截至 2020 年,印度的金融科技採用率為87%,遠高於全球平均水平64%,是最大的投資交易目的地,而孟買和班加羅爾合計佔印度金融科技中心的42%左右。在2021年該市場規模為500億美元,預計2025年將達到1500億美元左右,而該行業的資產管理規模 (AUM)預計今年將達到1萬億美元。根據統計,2017年1月至2022年7月,印度金融科技市場已通過 2084筆交易,獲得290億美元的融資,佔全球融資份額的14%,在交易量上排名第二。
目前,印度有7000金融科技公司,數字仍在快速增長中。截至2022年8月,有25家金融科技獨角獸,估值超過10億美元;截至 9 月,印度的統一支付接口 (UPI)已有 358 家銀行參與,並記錄了約68億筆交易,價值超過1350億美元。最後,根據Quadintel 對全球「印度金融科技市場」(2023-2030 年)的最新研究顯示, 2021 年至 2026 年將以複合年增長率(CAGR)約 24.56% 蓬勃發展。
增長快速的印度市場
政府的大力推動使印度金融科技發展如虎添翼,利用號召力與法規讓數位化融入人民的生活中。透過幾項發展的里程碑了解一下,這些措施如何處進數位支付與無現金社會
2014年成立了印度支付系統管理局、金融解決方案發展局等監管機構,以確保新的金融科技公司遵守相關法規。
2014年推出「Jan Dhan Yojana」計畫,結合印度公民的身分證號,開通一種零存款、零餘額、不需最低餘額的帳戶,讓貧窮人口也能夠進入金融體系獲得金融服務。
2015年推動「數位印度」(Digital India)計劃,從數位基礎設施建設、數位化政府服務和公民數位教育三個方面推動經濟社會數位化的轉型,同時也是對創業者的所作所為的認可,促進了更多的創業。
2016年推出「統一支付介面 UPI」(Unified Payments Interface),用戶可以使用其銀行帳戶進行無接觸式的即時轉帳與支付,而且只需輸入收款人的虛擬支付地址或手機號碼即可轉帳給對方,有效地簡化數位支付過程,並加強銀行間的交易。
2016年推動「廢鈔活動」,要求人民舊鈔換新鈔,將那些未報稅的黑金、貪污受賄和其他收入納入正規的銀行中,並表示該政策的目的是「無現金社會」。然而,因為該政策,全印度透過UPI支付的金額增加了69.8倍。
2016年推行「新創印度」(Startup India)計劃,促進創業精神和創新。政府提供各種形式的財政與非財政支持,例如提供相應的培訓與能力提升計劃、簡化註冊程序、減少負稅、提供信貸等。
印度2022年4月推出央行數位貨幣(CBDC),12月進行專屬於個人用戶的「數位盧比」測試,目的在於促進數位經濟並管理加密貨幣市場交易的亂象,因為印度政府2021年初曾禁止數位貨幣交易,但仍未有相關的規範。
COVID-19帶來的正面影響
疫情導致消費者行為發生轉變,並加速了數位化。疫情爆發,人們畏懼與他人接觸,唯恐病毒傳染,於是開始尋求能保持安全社交距離的支付方式。封鎖期間,大家開始使用數位支付與數位貸款,這使得數位交易量增加了約40%,支付方式也從傳統的現金轉向非現金支付。根據統計,在2021年UPI 交易年增長率超過75%,同時當地的非銀行金融公司(NBFC)所發放的貸款有超過60%都是透過數位化貸款的方式。
截至2022年11月,印度投資市場新增了超過3500萬個股票持有人帳戶,總數增加了63%。在疫情爆發前,印度電商與當地的零售商原本分屬於兩個派系,但疫情期間兩者融合,使電商市場由原本的Amazon 和Flipkart 兩大巨頭對決,變成印度本土企業 JioMart 加入後的三足鼎立現象。除此之外,因為越來越多人購買人壽險與健康保險,使保險科技部門有顯著增長。
誰阻礙了發展?
每件事都有一體兩面,印度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為人民帶來許多就業機會,也讓國家的科技實力越發強大,但監管制度跟不上數位化的速度、缺乏完善的數據保護法、網路犯罪層出不窮和令人意想不到的不平等的問題,都是金融科技發展的阻礙,以下將詳細說明:
監管制度更新緩慢:Fintech 是個快速創新的領域,這使得法規很難迅速跟上,有些監管機構被甚至批評為是被動而不是主動。印度儲備銀行(RBI)在多次詐騙和強制行為事件曝光後才發布了有關數位貸款的指南,而且在回應相關方面的反應緩慢,數位貸款指南中也有許多交代的不清楚。此外,印度儲備銀行對付款聚合器 (PA) 的指南要求所有申請從RBI 獲得 PA 許可證的公司至少擁有1.5億盧比的最低淨值,一些初創公司稱此條款是專斷的,違反《憲法》中保障的貿易自由。
不完善的數據保護法:數字權利活動家Srinivas Kodali 曾說過:「當數位化社會的整個基礎都建立在身份之上時,你將沒有隱私。」數據保護法就像一層保護殼,若它不完整,隱私也不再是個人的東西了。雖然印度有一些數據法規,但並不全面,這些法案的待決議草案包括當局窺探公民的全面剝離,批評者警告說,這可能會將印度變成一個監控國家。
網路犯罪:金融科技公司持有大量的數據,這使他們容易成為網路犯罪分子的目標。2020年有700萬人的信用卡和簽帳金融卡資料被不知名者公布在網路上,疫情期間更是有詐騙集團向失業的印度人招募不實的線上貸款計劃。
加劇不平等問題:即使數位服務越來越多樣化,但對於那些未受教育、不識字、不會使用科技產品的人,尤其是農村居民和婦女來說,將面臨被拋在後面的風險。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只有不到一半的印度人能夠使用網路,而且只有15%的農村家庭和42%的城市家庭能夠上網。在擁有手機的女性中,三分之一的人無法閱讀簡訊。如今,大部分的資訊都被放在網路上,如果他們不會用,那就只能向外尋求幫助,但這就意味著他們必須付出代價。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領導者Kristalina Georgieva Burrow 說:「這裡最大的挑戰是技術的傳播,以及它將在多大程度上到達金字塔的下半部分。在某種程度上,數位公共基礎設施雖然提高了生產力,但你可能會讓一些不平等問題變得更加嚴重。」
如雨後春筍般的新創公司
南印班加羅爾(Bangaluru) 有「印度矽谷」之稱,許多科技業的經營者也多為印度裔,甚至在美國的新創獨角獸創業家也能看到印度人的身影,這使得印度移民在矽谷越來越有影響力,再加上印度是僅次於中美的第三大市場,讓這個地方成為發展新創事業的風水寶地。日本的軟銀集團、創投(如BEENEXT)、大企業(如NTT、三井物產、Digital Garage、GMO internet )等, 也都前往印度投資新創;而中國的阿里巴巴與騰訊集團,也有參與印度的新創投資。
印度金融科技產業的領域廣泛,包括支付、借貸、財富科技、個人理財、保險科技、監管科技等,過去10年以來印度新創發展的方向一直都是「利用創新的科技解決民生的問題」,也就是B2C的解決方案,例如理宅配「Swiggy」(類似於台灣的Foodpanda)、叫車App「Ola」、旅店服務「OYO」。除此之外,印度的獨角獸企業類型以「網路軟體與服務」為大宗,但也有涉略教育與醫療領域。例如PhonePe ,一家數位支付和數位金融的公司,不僅提供多種支付方式,還為客戶提供貸款、保險和投資等數位金融產品;Byju's,一家教育科技公司,透過互動式影片、測驗、練習問題和線上教學來幫助學生學習,並提供與印度國家考試和各大招聘考試相關的在線學習材料和課程;Practo,一家醫療科技公司,透過預約醫生、電子健康記錄、醫學報告、藥品配送等在線平台為用戶提供醫療健康解決方案,其市值已經超過10億美元。
馬克碎念
印度金融科技的崛起除了政府的支持外,有一部原因也是因為當地的金融基礎建設不足,因此當有合適的載具與流程之後,很容易的會被採用且普及到許多民眾身上,這點與近年來東南亞、拉丁美洲與非洲金融科技覆蓋率快速提升的情境非常類似。
但相對於台灣與日本這類型金融基礎建設較為成熟的國家,反而是在疫情之後才被迫採用各項數位解決方案,在這之前原本的使用習慣就可以滿足大部分人的需求,因此若沒有相關政策的強力引導或是像疫情這類型的重大因素,金融服務的進步就會相當緩慢。
馬克認為台灣目前發展太過傾向單一產業,而金融科技剛好適合發展在台灣這樣科技人才足夠與金融貿易中心,如果再晚幾年,發展的優勢也會漸漸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