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規新時代:台灣虛擬資產專法如何提升市場透明度?」
台灣虛擬資產專法的推動源於市場快速發展與監管不足,導致詐欺、洗錢及投資風險增加。專法旨在規範虛擬資產服務提供者,要求交易所、代幣發行平台取得執照,符合資本適足性、內部風控、反洗錢及資訊揭露等規範。專法納入穩定幣監管,確保金融穩定。部分業者認為監管過嚴可能限制創新與競爭力。支持者認為,明確法規能提升市場透明度與國際接軌。整體而言專法的制定有助於市場發展與投資人保護,但如何平衡監管與創新仍是關鍵挑戰。
背景介紹
隨著區塊鏈技術快速發展,虛擬資產市場蓬勃興起,成為金融科技的重要領域。比特幣、以太幣等加密貨幣價格劇烈波動,吸引投資者湧入,而去中心化金融(DeFi)、非同質化代幣(NFT)等應用的成熟,也逐漸改變傳統金融生態,目前全球虛擬資產市場規模已超過一兆美元,顯示其市場影響力。但全球虛擬資產市場快速成長亦伴隨詐欺、洗錢、監管透明度不足等風險,促使各國政府加強監管。台灣雖於2018年修訂《洗錢防制法》,將虛擬資產交易納入反洗錢(AML)與打擊資恐(CFT)規範,但仍缺乏完整法規,導致市場發展面臨挑戰。目前監管主要依賴《證券交易法》及金管會相關指引,但規範不足,使業者難以獲得銀行開戶支持,影響資金流動與產業發展,再加上缺乏投資人保護機制,交易平台倒閉或詐欺事件頻傳,投資人權益難以保障。
為解決上述這些問題,金管會於 2023 年推動「虛擬資產專法」,建立明確的監管框架,涵蓋交易平台、錢包服務商、代幣發行方等業者,要求符合資本適足性、內部風控及資訊揭露標準。專法亦納入穩定幣監管,確保其不影響貨幣政策與金融穩定。該法案的推動不僅提升市場透明度,也將促進台灣區塊鏈與數位金融產業發展,確保投資人權益,並與國際接軌。隨著專法立法,台灣虛擬資產市場將迎來新階段。
台灣虛擬資產專法內容
台灣政府因應虛擬資產市場的發展需求與監管挑戰,推動「虛擬資產專法」(VASP專法),建立完整的法律框架,以規範虛擬資產及其服務提供者,提升市場透明度,並確保市場在合法且安全的環境中運作。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FSC)自2024年開始著手研究虛擬資產管理專法的可行性,並計劃於2025年6月前提出草案。該專法的制定將參考國際監管標準,並考量台灣市場特性,以確保法律的有效性與可行性。該專法內容涵蓋投資人保護機制、穩定幣監管、反洗錢與打擊資恐規範等關鍵議題,防範洗錢與詐騙等不法行為,保障消費者權益,以應對虛擬資產市場快速發展帶來的挑戰。
虛擬資產服務提供者(VASP)規範
虛擬資產服務提供者(VASP)涵蓋交易所、錢包服務商與代幣發行平台等,所有從事虛擬資產交易、託管與發行的業者,皆須獲得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核發的執照,以確保市場的合法性與安全性;申請執照的業者須符合嚴格條件,包括資本適足性要求,以確保擁有足夠儲備資金應對市場波動,降低倒閉風險,保護投資人權益;且業者須建立完善的內部風險管理機制,防止內部貪污與市場操控,提升市場穩定性與公正性。
VASP 須嚴格遵守反洗錢與打擊資恐規範,確保平台執行「了解你的客戶」程序,透過身份驗證與交易監控機制,防止不法分子利用虛擬資產進行洗錢或資助恐怖活動;在技術與安全方面,業者需建立資安防護機制,例如採用冷錢包存儲降低駭客風險、實施雙重身份驗證(2FA)確保用戶帳戶安全,並定期進行安全審計,以提升系統的穩定性與防護能力;合規報告與審計制度也是監管重點,VASP 須定期向監管機構提交報告,並接受政府機關的審查,以確保經營活動符合法規標準,維護市場秩序與投資人權益;違規業者將面臨罰款、撤銷執照,甚至刑事責任,最重可處七年徒刑,顯示政府對違規行為的零容忍態度。
針對跨境交易的 VASP,監管規範更為嚴格,業者須符合國際標準,並與各國監管機構合作,確保交易的透明度,防止虛擬資產淪為跨國犯罪工具。總而言之,透過這些規範,政府希望在促進市場發展的同時,確保市場的合法性與安全性,保護投資人權益,並強化國際監管合作,打造穩健且可信賴的虛擬資產交易環境。
交易與市場監管機制
核心目標是確保透明度與公平性,防止市場操縱行為,並保障投資人權益。交易平台須建立公開透明的交易機制,確保價格公正,防止內線交易與人為影響價格;為避免透過虛假交易操縱市場,監管機構明確禁止交易所進行內部交易,以確保市場數據的真實性與公正性。在資金安全方面,交易所須實施資產隔離機制,確保投資人資金與業者自有資金分開管理,避免資金遭挪用;假設業者面臨財務困難或倒閉,此機制可確保投資人資產不受影響;且監管機構要求交易所建立穩定交易機制。
例如當市場價格劇烈波動時,啟動暫停交易機制,防止恐慌性拋售或惡意操控導致市場動盪。為維護市場資訊透明度,交易所需定期向金融監管機構提交財務報告與業務運營狀況,接受審查與審計,確保財務資訊公開透明;交易所必須符合流動性管理要求,維持最低流動性標準,確保市場交易順暢,避免因流動性不足導致交易困難甚至市場崩盤,影響金融穩定。
在投資人保護方面,交易所應設立投資人賠償基金,以在平台遭駭或發生經營問題發生時,提供資金保障,降低投資風險,提升投資人信心;監管機構要求交易所接受定期稽查,確保符合市場規範;違規者將面臨罰款、暫停營運、撤銷執照等懲處,嚴重者甚至可能負刑事責任;透過嚴格監管,政府希望確保市場穩健發展,降低金融風險,並為投資人提供安全可靠的交易環境。
穩定幣(Stablecoin)監管
穩定幣的發行與管理須符合嚴格的監管要求,以確保市場穩定性與投資人權益。穩定幣發行方須獲得主管機關的核准,並確保發行的穩定幣擁有 100% 儲備金支持,以避免資產與實際流通量不符的情況,確保持有者能夠隨時兌回法定貨幣,維持市場信心。儲備金的資產類型須以低風險金融工具為主,例如銀行存款、短期國庫券等,且必須存放於受監管的金融機構,確保資金安全並防止濫用;為提高市場透明度,穩定幣發行方須定期提交財務報告,並接受獨立審計,以確保資金儲備的透明度,所有相關財務資訊須向投資人公開,避免欺詐行為或市場誤導,確保投資人能夠掌握穩定幣的真實儲備狀況;其次監管機構將建立市場監測系統,密切關注穩定幣的交易流向,一旦發現異常波動或大規模資金流動,將要求發行方提供詳細資訊,必要時可介入調查,以防範市場操縱或潛在的金融風險。
對於穩定幣的支付與跨境交易,監管機構要求發行方符合金融機構的相關監管規範,特別是在反洗錢與打擊資恐方面,須建立嚴格的身份驗證與交易監控機制,確保穩定幣不會成為非法資金流動的工具;若發行方涉及跨境交易,還需與國際金融監管機構合作,確保交易透明並符合法規,防止穩定幣成為跨境金融犯罪的渠道;為維護市場秩序,任何未經許可的穩定幣發行,或未符合監管要求的業者,將面臨嚴格的法律責任,包括罰款、業務限制,甚至刑事處罰,以確保金融市場的穩定性與安全性;透過此監管措施,希望在促進穩定幣市場發展的同時,防範潛在金融風險,確保穩定幣市場能夠在合規、安全的環境下運作,並提升投資人信心,使其成為全球金融體系中的可靠支付與交易工具。
投資人保護機制
為確保投資人權益,交易所與 VASP 業者須將客戶資金與公司資產分開存放,防止資金挪用或財務問題影響投資人,並提供透明且詳細的投資風險揭露,包括市場波動性、資產清算風險與潛在詐欺行為,以協助投資人做出明智決策;且交易所需建立投資人賠償基金,以應對駭客攻擊、倒閉或其他不可抗力事件,確保投資人獲得補償,同時設立申訴與爭議解決機制,使投資人能透過仲裁或法律程序維護自身權益,而監管機關將定期對 VASP 與交易所進行合規審查,並對違規行為採取懲處措施,政府亦將設立專門機構監督市場交易,嚴防異常交易、詐欺及內線交易行為,以維護市場秩序與投資人安全。
反洗錢與打擊資恐措施
為防範洗錢與資恐活動,所有VASP須實施嚴格的「了解你的客戶」規範,透過收集與驗證用戶身份資訊,防止匿名交易帶來的風險,同時建立交易監控系統,以偵測異常交易行為,如大額資金轉移、短時間內頻繁交易或涉及高風險地區的資金流動,並及時向主管機關報告可疑交易;業者需採用區塊鏈分析技術,確保資金流向透明,以便監管機構追蹤可疑資金來源與去向,防止非法資金流入市場,並透過國際合作與資訊交換機制,與國際金融監理機關聯手,共享反洗錢與打擊資恐資訊,確保台灣的監管框架符合 FATF(金融行動特別工作組)國際標準,而虛擬資產交易所與錢包服務商也須履行合規責任,對高風險用戶加強監管,確保所有交易符合相關法規,若業者未能落實反洗錢與打擊資恐資訊規範,政府將施以高額罰款、業務限制,甚至撤銷營運許可,以確保市場的健全運行與金融安全。
市場透明度與資訊揭露
為確保市場透明度,VASP 與交易所須定期向主管機關提交財務報表、交易數據及客戶資產存放狀況,並公開即時交易資訊,如價格、交易量及買賣深度,以防止市場操縱行為;對於涉及智能合約的虛擬資產產品,發行方需提供技術審查報告,確保合約安全性,避免漏洞與惡意程式影響投資人權益,而穩定幣發行業者則須定期揭露儲備資產明細,包括資產類型、存放銀行及審計報告,以確保穩定幣擁有足夠的儲備支持;虛擬資產交易所與相關業者應向投資人揭露市場波動、流動性及技術風險,確保投資人做出知情決策,並建立內部治理機制,如設立內部監管單位與定期內部稽核,以確保業務運作符合法規,而主管機關亦將建立市場監測系統,定期查核資訊揭露狀況,對未遵守透明度規範的業者進行處罰,以維護市場公平與穩定。
跨境交易與國際合作
對虛擬資產交易的規範強調跨境交易的合規性及國際合作,旨在確保市場透明、合法並防止非法資金流動。由於虛擬資產具全球化特性,台灣要求所有 VASP 遵守跨境交易申報規範,並防止非法資金流入,提升市場穩定性。台灣將參考國際監管標準,尤其是金融行動特別工作組的建議,與全球監管機構合作,確保法規符合國際標準。這些標準要求 VASP 加強反洗錢及反恐怖資金籌集的措施,促進虛擬資產市場的合規發展。
除此之外台灣要求 VASP 建立跨境資金流向追蹤機制,並與金融機構合作,確保交易的合法性。台灣也將與其他國家監管機構建立資訊交換機制,提高對非法交易的監管效率,並促進全球反洗錢及反恐怖資金籌集的工作。對於境外虛擬資產交易平台,台灣要求其設立當地代表處,接受台灣監管機構監督,保障投資人權益。同時台灣也會與國際區塊鏈技術組織合作,建立技術標準,提升交易的安全性與合規性,防範詐欺與駭客攻擊,確保虛擬資產市場的穩定與安全。
罰則與法律責任
台灣對虛擬資產市場的監管設有明確的行政處罰和刑事責任,未取得許可經營業務的業者將面臨高額罰款、業務暫停或撤銷營運資格;涉及詐欺、洗錢等非法金融行為的業者或個人,將依刑法處罰,包括罰款或監禁。若業者違規導致投資人損失,監管機關可要求業者賠償並啟動投資人保護基金;市場操縱與內線交易行為被嚴格禁止,違者將面臨罰款、交易禁令或刑事處罰;且未經許可發行穩定幣或未符合儲備資產要求的業者,將遭禁止發行並承擔法律責任;監管機關擁有查核、凍結資產的執法權,並對持續違規者進行加重處罰,確保市場秩序與投資人權益。
國際監管比較
在全球範圍內,各國對虛擬資產的監管方式不盡相同,主要取決於該國金融市場的成熟度、監管機制的發展程度以及對虛擬資產的態度。美國採取較為嚴格的監管框架,由證券交易委員會、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和金融犯罪執法網路等機構分別監督證券型代幣、衍生性金融商品與反洗錢措施,並強調執行透明的合規要求。歐盟透過《加密資產市場監管法案》建立統一的監管框架,規範穩定幣發行者、交易所與其他虛擬資產服務提供者,確保消費者保護與金融穩定性。
香港則採取積極且清晰的監管政策,2022年發布《有關香港虛擬資產發展的政策宣言》,闡明對虛擬資產的開放態度。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SFC)於2025年進一步發布「A-S-P-I-Re」監管路線圖,明確監管框架並擴大市場產品類型,強調平衡創新與風險管理。此外,香港已陸續批准多家虛擬資產交易平台的牌照,並計劃透過稅務優惠措施吸引更多國際資金投入,積極打造亞洲地區的虛擬資產金融樞紐。
相比之下新加坡採取較為開放但嚴格合規的模式,由金融管理局負責監督,要求業者遵守反洗錢與消費者保護規範,同時推動創新與發展。日本則在2017年即將加密貨幣納入《支付服務法》,對交易所、穩定幣與資產託管機構實施明確監管,並強制交易所持有特定比例的資本儲備以保護投資人。此外韓國自2021年開始實施《特定金融交易資訊法》,要求所有虛擬資產交易所需向金融監督機構登記,並遵守嚴格的反洗錢與用戶身份驗證規範。
中國則採取完全禁止的方式,自2021年全面取締加密貨幣交易與挖礦活動,主要基於對金融穩定性與資本外流的擔憂。瑞士與阿布達比等地則採取更友善的監管政策,透過明確的法律框架促進虛擬資產市場發展,吸引全球企業設立據點。瑞士的金融市場監督管理局對虛擬資產發行、交易所與資產管理機構實施明確監管,並允許銀行提供相關服務。
相較之下台灣目前的監管仍在發展階段,政府參考國際標準,擬定專法以確保市場透明度與合法性,同時吸引國際業者進駐。雖然台灣的虛擬資產市場尚未發展至與歐美國家相同的成熟程度,但透過引入國際監管經驗並建立符合本土需求的法規架構,台灣可望在虛擬資產領域找到適合自身的監管模式,兼顧市場發展與投資人保護。
爭議
台灣虛擬資產專法雖然旨在規範市場,提升透明度並保護投資人,但仍然面臨諸多爭議。第一個為對於業者而言,監管要求可能過於嚴格,尤其是資本準備金、KYC 以及反洗錢規範的強制性,可能會提高業務成本,影響新創公司進入市場的門檻。且一部分業者擔憂政府的監管框架過於保守,可能會扼殺創新,使台灣在國際虛擬資產市場的競爭力下降;再者對於投資人來說,監管雖然能夠提供更高程度的保障,但仍然存在監管過度與投資自由之間的平衡問題,部分投資人認為,專法可能限制某些高風險高報酬的投資機會,例如去中心化金融平台的運作方式是否納入監管範圍,仍有許多不確定性;其次專法對於穩定幣發行機構的資本要求與監管標準,可能會影響該類型數位資產的流動性與發展。
另一個爭議點在於跨境交易的影響,由於台灣市場規模較小,許多投資人與業者參與的是全球市場,如果台灣的監管要求與國際標準不一致,可能會導致市場資金外流,並減少國際企業來台設立業務的意願。尤其是與美國、歐盟或新加坡等國相比,台灣的監管框架仍在發展階段,如何在國際競爭中維持吸引力,是政府需要審慎考量的問題。
最後政府監管權限的界限也是一項爭議。如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是否應該全面負責監管,或應該成立專門的加密貨幣監管機構,目前仍有不同聲音;如何確保監管機構的權力不會過度干預市場發展,同時仍能有效打擊詐欺、洗錢等非法行為,也是一大挑戰。綜合上述台灣虛擬資產專法的推動是市場發展的必然趨勢,但如何在監管、創新與市場競爭力之間取得平衡,仍是未來立法與執行過程中的關鍵課題。
結論
台灣虛擬資產專法的制定與推動,代表對於虛擬資產市場的態度從觀望轉為積極監管,以期建立更透明、安全且合規的交易環境。該法的主要目標是確保市場參與者能夠在明確的法律架構下運作,同時保障投資人的權益,降低市場風險,並遏止非法活動。但在監管與市場發展之間取得平衡仍是一大挑戰,如何在強化監管的同時,不限制創新與產業發展,將是政策制定者必須持續考量的問題。
從國際經驗來看,全球各國對於虛擬資產的監管模式不盡相同,有些國家如美國與歐盟採取較嚴格的監管框架,而新加坡與瑞士則在確保監管合規的同時,也鼓勵金融創新。台灣若要在國際市場中維持競爭力,需借鑑國際成功案例,並依據本地市場需求調整監管政策,以避免市場資金外流,並吸引國際業者進駐。
法規的落實與執行細節仍需進一步完善,包括監管機構的權責劃分、監督機制的建立、罰則的適用範圍等,都需要在後續的立法過程中進行細緻的討論與修正。監管機關也應持續與業界保持對話,確保政策符合市場發展趨勢,並針對新興技術如去中心化金融與穩定幣發展,適時調整監管框架。台灣虛擬資產專法的推出是市場發展的必要步驟,能夠提升市場透明度、保障投資人權益並促進產業穩定發展。然而,如何確保監管與產業發展並行,並讓台灣成為亞太地區的虛擬資產創新中心,仍有賴於政府、產業界與學術機構的共同努力,透過持續優化監管框架,使台灣能夠在全球虛擬資產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
馬克碎念
虛擬資產專法的推動,代表台灣對數位金融的態度正式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規範」。這不僅是監管上的進步,更是一場市場價值觀的重塑。然而,立法雖能提供遊戲規則,卻無法直接培養競爭力。台灣若僅停留在風險防範的角度,而未能同步打造友善的創新環境,最終可能讓法規成為市場發展的桎梏。相較於新加坡、香港等地積極吸引國際資本,台灣仍缺乏一套能讓業者安心發展的制度,例如專屬金融沙盒或跨境業務配套措施。如果法規只是「防弊」,卻沒有相應的「興利」機制,長遠而言,台灣可能會淪為區塊鏈產業的配角,而非領導者。
市場監管的成功與否,不僅取決於法規的嚴格程度,更關鍵的是執行的靈活度與市場參與者的適應力。虛擬資產的本質是全球化的,若監管方式過於封閉,資本與人才將迅速流向監管更靈活的市場。政府應意識到,嚴格監管不能等同於市場保護,過度限制反而會推動本土業者將業務外移。台灣的優勢在於技術研發與創新能力,若能讓監管機制與市場發展同步調整,例如提供彈性的牌照制度、引入監管科技(RegTech)來降低合規成本,或是與國際監管機構建立聯防機制,才能真正兼顧市場安全與競爭力。
虛擬資產專法的核心問題,並非「如何監管」,而是「如何讓市場持續發展」。監管只是確保市場運作的工具,真正決定市場前景的,仍是整體產業政策的方向。台灣應該思考的是,在全球加密經濟的版圖中,我們希望扮演什麼角色?是成為區域監管標竿,還是數位金融創新中心?抑或只是跟隨國際標準,維持最低限度的市場規範?如果政府能從「建立法規」進一步轉向「塑造產業生態」,例如強化教育培訓、鼓勵本土企業國際化、促進與傳統金融體系的融合,那麼這部專法的意義,將不只是市場規範,而是台灣數位金融競爭力的轉捩點。
首圖連結:https://images.ctee.com.tw/newsphoto/2024-10-24/1024/A05AA5_PictureItem_Clipping_05_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