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買後付 (Buy Now Pay Later),是一種可以在「沒有信用卡」的情況下,用分期付款、延遲付款的支付方式。BNPL 不需要信用卡,也不需跟金融機構溝通,就能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購買高價商品。然而,目前由於申請BNPL 支付及使用均對信貸記錄沒有影響,因此吸引了許多社會新鮮人、信用小白前來使用。
海外知名的「先買後付」公司包括美國的Affirm、瑞典的Klarna、澳洲的Afterpay 等,由於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宅經濟與電商的蓬勃發展,使BNPL 公司受益於因疫情引發的網購熱潮,並在 2020 年受到消費者高度歡迎,也因此更加速了BNPL 公司的成長。
崛起因素
申請方便:BNPL 的用戶不需要申請信用卡,以及跟金融機構打交道,BNPL業者因為不是金融機構,因此也不會去查聯徵等資料,因此吸引許多社會新鮮人、信用小白使用。
疫情刺激:新冠疫情促使消費模式轉往網購、非接觸的無現金支付大增,瞄準沒信用卡族群,使得 BNPL 模式在電商圈掀起風潮。又或者,許多人失去原本穩定的工作,經濟狀況變差,藉由 BNPL這類延後付款的方式,來購買生活用品。
宅經濟、電商蓬勃發展:線上購物成為全球的新日常,一個電商品牌的成功,不外乎就是要滿足快速、方便等兩大訴求。BNPL讓用戶在不需要申辦,以及不需要銀行帳戶內有足夠的現金,就能快速、方便的,購買商品。
商業模式
有別於傳統線上購物僅有店家及消費者的消費模式,在BNPL 模式中,BNPL 的業者透過向店家收取手續費及向消費者收取滯納金來獲利,提高消費者先消費、後付款的誘因,讓消費者享受便利消費體驗及分期零利率的好處,同時提供店家支付保證。
BNPL潛在風險
BNPL 業者:由於無需事先審核消費者信用紀錄,面臨的信用風險較一般電子支付高,並且支付店家與收到消費者貨款時間差距拉長,可能會出現現金流量不足的風險。
傳統金融機構(例如信用卡發卡機構):無法得知客戶相關BNPL 交易的欠款狀況,可能錯估客戶可承擔之信用額度。
消費者:因使用手續簡便、未意識到BNPL 為信貸行為、滯納金條款標示不清等因素,可能導致過度消費而陷入債務漩渦。再加上,部分國家尚未制定BNPL消 費者保護法規,一旦產生消費糾紛時,消費者無法受到法律保護。
科技巨頭搶攻商機?
在2021年8月,蘋果宣布與 Affirm 旗下的支付新創 PayBright 合作,推出Apple Pay Later 服務,讓消費在選購iPhone、iPad及Mac等產品時,可以使用BNPL 支付模式;隨後,Amazon 也宣布與Affirm 合作,在美國Amazon 平台試行延後付款服務;緊接著,美國數位支付巨頭Square 表示,將以290億美元收購澳洲專營BNPL 的新創Afterpay;接者,PayPal 也宣布,將耗資3,000億日圓(約27億美元)入主日本新創Paidy,以強化自家BNPL 產品
不只是金融科技業者鎖定這塊領域,連原本專攻電商或電子支付的龍頭,都決定跨入這個領域,來搶食這塊大餅。
BNPL暗藏危機?
縱使科技巨頭都認同並投入這樣的支付模式,但這並不代表BNPL 就沒問題。由於BNPL 本質上還是屬於延遲或分期付款的一種,仍然存在債務違約風險。在缺乏足夠財力證明的情況下,無形中會讓這樣的風險更加放大。
為刺激消費者購物慾望,BNPL 基本上審核或把關條件都不太嚴格,導致過度消費情況,最終導致消費者過度擴張信用,形成龐大的債務負擔,衍生出新的社會問題。目前國外已有不少這樣的案例陸續出現。
根據美國個人理財顧問公司The Ascent 在2021 年3月所做的一項問卷調查,在使用BNPL 服務的這群受訪者中,已有31%用戶出現延遲付款或產生滯納金,而且也有高達36%用戶表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已確定會在2022年出現付款問題。顯然地,因BNPL而來的債務風險,已經慢慢在升溫。
目前美國監管機關CFPB 在2022年啟動調查,決定對包括Affirm、Klarna、Afterpay、PayPal 以及Zip 等在內的五家主要BNPL業者,要求這些業者必須提供買賣頻率、交易費用、擔保工具及信用報告等方面的資訊。
台灣近況
BNPL 近兩年在全球掀熱潮,在台灣,無卡族占總人口數達33%,更有超過800萬20歲以上的民眾沒有信用卡,因此台灣市場正處於藍海,擁有龐大的商機。
在台灣,最早在2018年推出類似服務的中租集團,便是瞄準無信用卡的小白,其和電商平台合作「無卡分期」。其目前規模也最大,截至去年12月的最新數據,會員已超過70萬人、放款額度高達600億台幣,呆帳率不到1%。
台灣本土電商巨頭 - PChome,斥資21.6億新台幣,購買「21世紀數位」公司五成的股份,該公司旗下主要的業務就是BNPL 產品「分期趣」,目前也已經在PChome網站上線,積極切入先買後付相關領域
在台發展困難重重?
BNPL 在台灣市場要能成功,仍有一定的挑戰。由於台灣相比歐美地區取得現金更為便利,處處設有ATM,現金隨手可得;而台灣支付方式越趨多元,各種電子錢包(如ApplePay、PXPay)、電子票證(如悠遊卡、一卡通)及行動支付(如街口、LinePay)皆可供民眾作支付。因此若要利用BNPL 支付模式加入支付工具戰爭,勢必得帶來更具顛覆式的創新。
若BNPL 市場持續擴大,傳統金融業與新創科技公司競爭更趨於白熱化。即便傳統金融業在台灣屬於特許行業,受到政府高度監管,在新興議題上較難做出即時有效地反應,但論技術與能力,銀行要做BNPL 事實上一點都不難。若傳統金融業者有心切入此市場,新創科技公司未必能搶佔優勢。
馬克碎念
支付產業因為疫情而有大幅成長,其中先買後付在2021 更是強勢崛起,各個支付巨頭不是與後支付公司合作就是進行收購,像是Square 收購Afterpay,PayPal 收購日本新創公司Paidy,Grab 與支付業者 Adyen 合作等等。而先買後付這股熱潮也在今年燒進台灣,提供沒有信用卡分期的民眾另一個選擇性,但也引起大眾對於信用過度擴張的憂慮。
比較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信用擴張的數據並沒有進入到聯徵中心。隨著先買後付與各種借貸等金融科技業者在台灣市場越來越活躍,銀行會越難透過聯徵來判斷個人的信用狀況。目前金管會提出聯徵中心建第二資料庫來提供金融科技業者查詢,但銀行公會對於授權方式、使用規範與科技業者須將授信資料建檔的議題上提出意見。
從資料的角度看,過去金融機構之間互相交換的資訊,其實要漸漸考量有科技業者的加入,因此在法規的調整上是必要的,才能進一步貼近消費者的生活,滿足其需求,並能透過數據分析,提升整體市場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