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 是什麼?主動與被動型 ETF 差異
ETF 是 Exchange Traded Fund 的簡稱,指在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的基金。有些人會將 ETF 稱為「指數股票型基金」,強調其追蹤特定指數的特性,其目的是複製該指數的表現,如:股票指數。然而並非所有 ETF 都是追蹤指數的;有些可能專注於特定行業、資產類別,或者採用不同的投資策略。但以台灣而言,指數股票型基金主要泛指那些追蹤股票指數的 ETF。
交易所買賣基金(ETF)是在交易所上市和買賣的開放式基金,與股票相似。一般來說 ETF有「被動型」和「主動型」兩個類別。被動型 ETF 又稱為「跟蹤指數 ETF」,主要在於跟蹤相關指數,可以是股市、區域性或全球性股市、亦或特定行業的指數等,也可進行資產配置,例如:債券或商品等。
而主動型 ETF 又是什麼呢?主動型 ETF 不會複製任何相關指數成分股,通常會自行選擇投資組合,以期望超越基準指數的表現。主動型 ETF 是專業團隊 (ex:經理人) 以投資策略進行選股,包含股票、債券、另類投資(如:貨幣市場工具的投資組合)等,以尋求實現其投資目標。綜合上述解釋,主動與被動型 ETF 可以 3 面向判斷其差異:
投資方式:主動型 ETF 由經理人選股,而被動型 ETF 依追蹤指數表現而定
費用率:主動型 ETF 費用較高(包含:管理費),被動型 ETF 相對較低
投資目的:主動型 ETF 以打敗市場為目的、贏取超額報酬,被動型 ETF 則跟隨指數表現獲取一般報酬
都是基金:主動型 ETF v.s. 共同基金
共同基金通常被簡稱為「基金」,它們由眾多投資者匯集小額資金形成一個大型資金池,並由專業投資經理人負責管理。這些基金通常在每個交易日結束時根據凈資產值(NAV)進行交易。ETF 也是基金的一種,但與共同基金有顯著不同。它們同樣由多種證券(如:股票和債券)組成,但是在整個交易日中於證券交易所像股票一樣交易,其價格會隨市場供需波動。
主動型 ETF 是 ETF 的一個類型,其中包括像 ARKK 和 JPST 這樣的知名產品。它們由基金經理或團隊主動管理,目標是超越市場平均表現,而不僅僅是追蹤市場指數。這與傳統共同基金的主動管理方式相似,但主動型 ETF 具有更高的交易靈活性,因為投資者可以在交易日中通過證券商進行買賣。
總結來說,雖然主動型 ETF 和共同基金在運作機制和交易方式上存在差異,但它們都提供了通過專業管理來分散投資風險的機會,不過主動型 ETF 在靈活性跟費用上存在多一點優勢,更多差別可以透過下方表格進一步了解。
做空/放空:投資人看壞市場行情,借股票來賣,待股價跌後買回股票賺價差;股價漲則會賠錢。
稅盾效果:企業增加可扣稅支出,而使需支付的所得稅降低。
台灣今年有望開放主動型 ETF?
近期消息指出,金管會有意開放國內資產管理者發行主動型 ETF,擁有新的投資選擇。2023 年 9 月投信投顧公會已邀請各業者針對各國主動型 ETF 法規、配套措施與投資人保護等資訊進行蒐集,並於同年 12 月時召開會議討論相關管理辦法。
若開放主動式 ETF,將會有二大突破:
指數追蹤誤差:會從現行不能超過 1% 鬆綁放大,像韓國的主動式 ETF 連動性可低到 70%、美國甚至沒有要求
調整透明度申報:現行被動式 ETF 是每日申報持股,主動式 ETF 將只揭露前幾大持股或後一日揭露,避免市場跟單
金管會爭取在今年放行,若此能夠順利通過,投資人可用低成本享受特定市場的投資組合、不必被銀行通路層層阻礙,擁有多元的投資選擇外,且回歸單純的資產配置。未來的資產管理產業預期將朝私募基金與 ETF 兩大方向發展,而其影響也在相關規範落實後有待討論。
首圖:https://bank.sinopac.com/sinopacBT/webevents/FinancialManagement/userfiles/article/a89cea8c1cac35809d71fa19e7d908b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