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後疫情時代,各種金融機構與公司都加快數位化的腳步,也因此監理上所需要的技術層面跟以前已大不同,尤其是監管單位也必須同步的轉型,才有辦法透過監理科技管理快速變動的市場,重要性不亞於其他Fintech 類別。
台灣2021年也在金管會政策的帶領下,一步步地進行各種數位監理平台的建置,隨著這些基礎設施的建立,台灣也開始擁抱監理科技,今天馬克就帶大家了解這個重要影響的改變。
監理科技(Regtech)是什麼?
Regtech是Regulation 與 Technology 結合的新名詞,可稱監理科技或法遵科技,指的是應用人工智慧 (AI)、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PA)、大數據分析等等技術,協助完成以前依賴人工處理的法規遵循與監理作業。這些新技術的引入將大幅降低原先的監理成本,並且做到實時監測與更快進行警示與危機處理。
監理科技(Regtech)應用的領域
監理科技在結合不同技術下可以應用的領域也相當多元,這邊就介紹幾個比較熱門的方向。
1、風險資料整合與管理:
採加密、單元級安全、資料擷取和資料共享的技術,或進一步使用區塊鏈技術來改進金融機構和監理機關的資料管理模式,提供更安全與更有效率地彙整方式。
2、使金融機構更清楚認知內部管理發展:
透過認知運算、深層學習技術,使「監理雷達」能夠理解法規,讓金融機構在嘗試新的商業模式時,不會碰觸到監管紅線。
3、建模、情境分析和預測:
以機器學習、進階分析和新進模型改進建模及資料分析,讓監管者可以在大量複雜的資訊中,迅速取得重要的觀察指標,並呈現在視覺化的監控儀表上。
4、監控行為:
用機器學習進行非結構化資料分析,可以讓監管者不只是只能監控分類好的資訊(固定欄位),結合非結構化的資料將可以大大加強
可監控的範圍。
*註:非結構化資料指在資料庫裡則意指:沒有固定欄位,也沒有固定格式。例如:影像檔、語音檔、圖檔、大片文字等等
5、即時交易上的監測與攔截:
用機器學習來進行對於即時交易的監控與預測分析,對於可能出現的風險進行示警或攔截。
6、身份識別與確認:
將資料探勘、自然語言處理、視覺化分析與生物特徵等等技術應用在數位身分驗證之機制,來提高身份驗證的效率與減少可能的詐欺或偽造行為。
台灣如何推動監理科技(Regtech)
台灣目前推動數位監理三路並進,主要是結合金融周邊單位一起建構數位監理的基礎架構,並加入各項技術來進行應用。
(一)純網銀監理系統
中央存款保險公司開發一套純網銀監理系統,並以 API串接來蒐集純網銀的2類監理資料,包括即時通報與定時申報資料。
1、定期申報資料的自動化報送機制
純網銀監理系統運用API介接,讓純網銀可透過自動化方式定期申報相關資料,申報頻率包括每日、每周、每半個月、每月,如:純網銀每日需申報即時存放款資料、流動準備比率等資料。
2、即時流動性警訊監控機制
當有一筆存款交易超過10分鐘尚未執行,或者當跨行業務結算擔保專戶餘額不足等情況發生時,系統會自動偵測異常並進行示警通報,包括金管會、中央銀行、中央存保等監理機關的監理人員,都會透過手機簡訊與Email即時收到通報訊息,以便在第一時間掌握問題並採取因應措施。
3、建置新的數據倉儲系統
數據來源包括儲存在純網銀監理系統的申報資料,同時,也從金管會單一申報窗口系統下載資料存放在這個數據倉儲中。在數據管理上,中央存保會選擇較為重要的數據來建置數據市集(Data Marts),並針對監測的需求,以視覺化的數據儀表板產出所需的分析或報表,來強化監控流動性風險。
(二)票券數位監理平台
集保結算所建置的票券金融公司數位監理申報機制,該機制將提供票券金融公司採API自動化申報、線上驗證資料正確性、串連金融周邊單位顆粒化資料、提供視覺化監理資訊及建立即時警示通知等多項即時且智慧化之監理功能,主要建置「數位監理申報系統」與「監理分析入口平台」兩大平台。
1、數位監理申報系統
運用API技術並導入自動化資料檢核功能,即時驗證資料正確性,增進票券金融公司申報效率及優化申報品質。
2、監理分析入口平台
除介接集保結算所之票券結算交割、聯徵中心之授信及櫃買中心之債券等顆粒化(Granular)資料以外,並串接金管會檢查局單一申報窗口歷史資料及銀行局共享平台,以視覺化儀表板技術,讓主管機關可藉由互動式多維度之監理分析工具,完整呈現監理相關資訊,以大數據即時管理市場動態,並就重要財務業務風險指標建立即時警示通知,以精確掌握個別票券金融公司之風險狀況,提升監理效能。
(三)銀行業的數位監理申報作業
除了被動接受金融機構申報,還可透過應用程式界面API主動擷取資料,運用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及大數據分析,做到即時監理,可有效降低潛在的風險影響程度,以及對於洗錢防制、反貪腐、理專誠信等面向確實執行監理措施,型塑誠信文化亦是銀行主管機關相當重視的環節。
推動監理科技(Regtech)所面臨的挑戰
相對於國外的發展,台灣仍處於早期的發展階段,面臨到以下四個面向的挑戰。
(一)目前的監理資源仍不足
金管會目前有四個業務局,其中檢查局的人力配置上約有276人,主要任務為一般及專案金融檢查,但並不負責金融機構的「日常監督」,在有限的人力資源以及監理容錯度較低的社會氛圍裡,如何充實監理資源,是目前時下的關鍵任務。
(二)監理文化需要做出改變
數位監理申報機制未來將落實到所有銀行、證券業者,因此,監理機關需要擁抱創新,且須由上至下建立相關法規,使得新的制度能夠明確被落實,才能順利帶動監理機關內的職能與文化的變革。
(三)監理官的監理責任如何有效分攤
未來是否允許不同的委外機構間進行相互合作、監督與約束的工作,又或者監理機關、委外機構以及其他第三方進行分工協作,將監理職能透過外包的模式能更有效率的落實,此一問題將成為重要的新監理議題。
(四)如何評估監理科技方案帶來的監理效果
市場機制複雜多變,難以套用一種放諸四海皆準之模型,而此同為預測風險困難之處,但如縮小偵測範圍,仍有些模型可供使用,例如:保險業於 IFRS 17 公報上路後,原本只看資本適足率(RBC),其後逐漸發展出多項觀察指標。
對於這些問題,或許可以借鑑國外成功的典範
● 效仿英國,以「數位監理申報」為優先推動項目。
● 參考英國 TechSprint 機制
金管會也開始藉由舉辦如監理科技黑客松此類的共創交流活動,廣泛徵詢監理與法遵解決方案,採主管機關出題,產官學跨域合作解題方式,共同發掘創新技術方案,用以解決法遵與監理方面的問題。
● 觀望國外監理科技發展
如:澳洲審慎監理署、義大利央行、歐洲央行、英國金融行為監理總署、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等,都在推行數位監理申報機制,用數位化、自動化方式,由受監理機關以特定方式,將營運資料遞送給監理機關。這些國家在數位監理申報的創新,包括了資料標準化、規則轉換、申報格式、申報資料的顆粒度、資料傳輸、資料可及性等場域。
監理科技(Regtech)未來發展趨勢
(一)從數據蒐集擴及至數據分析領域:
未來可將數據化的風險指標嵌入所有金融活動與商品中,這樣對於後續數據分析和統整上,能夠更加提升監理效率和成果,亦可借鑑國外經驗,例如:澳洲制定消費者資料權制度,或是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訂定了資料分析制度和科技風險治理的框架,皆是透過法規保障,加強數據分析的安全性與可行性。
(二)從被動管理走向主動防範:
過去所有的數據搜集與分析,都屬「事後補救」,未來監理科技可望讓數據分析達到「事前預測」的效果,讓監理機關或業者均可透過數據分析,找出可能發生的風險,進而防範未然,從被動落後,轉為主動預防。
(三)從降低合規成本轉向緩減業務風險損失:
在與業者系統介接上,必須著重環境端、硬體端之網路安全問題,「從伺服器主機到資料層安全規劃,皆須逐一檢視。」而業者所採用之系統與合作廠商不盡相同,如何確保介接過程中的資安,例如:防火牆、移動足跡等,均必須嚴格要求;此外,資料開放與資訊交換後之個資保護,也是監理科技不可忽視的重點,做好資訊安全才能減緩業務上的風險損失。
馬克碎念
台灣監理科技的發展對於Fintech 業者與金融業者都是非常正向的事,除了可以有效地降低法遵成本,更可以進一步降低產生的風險。因為Regtech 對監理機關,是遂行監理權力完善管理的治理手法,對被監理的機關而言,這就是防範風險。馬克也認為,監理科技的大量採用,也可以提高監管者對於各種不同科技本質的認同,進一步對於新型金融科技服務有更多的信心,相對之下法規的開放與調整步調就會更快速。
Fintech 的腳步一直沒有停歇,不斷催生出各種金融新技術、新商品,所以對監管機關來說,必須有更深刻的洞察和內涵, 才能掌握與監理它,這種同步成長的步調才有辦法讓整個金融科技的發展更為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