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y協議登場:MakerDAO品牌重塑是否走對了路?
做為以太坊早期的借貸協議, MakerDAO 一直致力於建立一個健全的生態系統,實現真正的去中心化治理(DAO),其影響力也越來越大。為了擴大去中心化金融 (DeFi) 的吸引力和普及性,長期以來備受關注的 Maker 協議在 2024 年 8 月 27 日正式更名為「Sky」,引起市場不同的反應與看法,馬克這次為大家整理了更名事件懶人包,就讓我們一起看看更名後發生了哪些事吧!
前言
做為以太坊早期的借貸協議, MakerDAO 一直致力於建立一個健全的生態系統,實現真正的去中心化治理(DAO),其影響力也越來越大。為了擴大去中心化金融 (DeFi) 的吸引力和普及性,長期以來備受關注的 Maker 協議在 2024 年 8月 27 日正式更名為「Sky」,引起市場不同的反應與看法,就讓我們一起看看更名後發生了哪些事吧!
什麼是 Maker 協議
由丹麥企業家 Rue Christensen 領導的一組開發人員於 2014 年創建去中心化的自治組織: MakerDAO (是第一個建立在以太坊區塊鏈上的借貸金融體系) ,其核心協議:Maker 協議(已更名為 Sky 協議)是一種具有 DAI (MakerDAO於 2017 年正式在以太坊網路上推出之與美元掛鉤的去中心化穩定幣)的借貸協議,旨在解決加密市場的波動性問題。它是新一代基於區塊鏈的銀行系統的基礎,可實現更快、更簡單的國際支付和點對點交易。
在 10 年的發展過程中已經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去中心化穩定幣以及目前以太坊 DeFi 中的巨頭之一,擁有超過 100 億美元的總鎖定價值(TVL)。
簡單來說,Maker 是一個加密貸款信貸系統,以預定的利率提供貸款,以避免涉及行業的混亂和不確定性。它為在以太坊上運行的分散經濟提供了一個強大的基礎設施層,通常被稱為 DeFi。Maker 上的借貸整個過程由完全分散和安全的智能合約管理。該協議允許任何使用 ETH 區塊鏈並擁有 MetaMask 錢包的投資者以本地貨幣 DAI 的形式借錢。
為何更名為 Sky?推出穩定幣 USDS 與 SKY
去中心化金融(DeFi)巨頭 MakerDAO 於 2024 年 8 月 27 日首次公佈品牌重塑計劃,正式更名為「Sky」。不僅僅是名字的改變,更是品牌認知的全新轉變。這次的重塑將 MakerDAO 帶入全新的發展階段,試圖打造一個更簡潔、易於傳播的品牌形象,進一步拓展 DeFi 版圖。通過簡化使用過程,Sky 旨在吸引更多主流用戶脫離中心化交易所 (CEX)。
為配合品牌升級,MakerDAO 將現有的代幣進行改版,用戶可自願將手中的 DAI 穩定幣和 MKR 治理代幣升級為新的代幣:USDS 和 SKY。
根據官方說明,升級規則如下:
每枚 DAI 穩定幣可按 1:1 比例兌換為 USDS(Sky Dollar)。
每枚 MKR 治理代幣可兌換為 24,000 枚 SKY。
此外,Sky 還計劃拆分為多個獨立實體,統稱為「Stars」,其中首個子平台為基於 Sky 的借貸平台Spark。這些獨立的去中心化專案將繼續自主運作,每個專案都以獨特的商業模式和專門的治理機制為 Sky 生態系統貢獻力量。
對足夠有分量的應用來說,從使用者心智中拿走一個單字是非常困難的事情。例如你現在可能還是習慣叫某個社媒軟體為推特而不是X,叫推文,而非「X 上的貼文」。
圖片連結:https://www.blocktempo.com/defi-makerdao-dai-application-ethereum/
圖片連結:https://abmedia.io/maker-rebrand-as-sky-and-byebye-usds
那麽,Sky 的更名到底是為什麼?
知名 KOL @stacy_muur 在社群發出了三個直擊靈魂的問題:
「MakerDAO 這個品牌好好的,有什麼問題?」
「為什麼大家這麼熱衷於搞品牌重塑?」
「你們為什麼要損害一個成熟品牌的認知?」
這些疑問道出了許多人對 MakerDAO 更名為 Sky 的不解。然而,或許我們能從 MakerDAO 聯合創始人 Rune Christensen 的一篇部落格文章中找到答案。這篇文章於 2024 年 5 月發表,標題為《調和去中心化穩定幣的兩條對立路徑》,其中揭示了 MakerDAO 面臨的挑戰與未來戰略,也為更名埋下了伏筆:
應對日益嚴峻的監管壓力
Christensen 指出,去中心化穩定幣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監管挑戰,特別是在美國,監管機構對加密貨幣的態度越來越嚴苛。為了適應這種環境,MakerDAO 需要重新定位自己。更名為 Sky,可能是一種切割舊身份、為未來發展創造更多靈活性的戰略選擇。技術升級與全面重構
文中還提到,MakerDAO 正在進行技術架構的重大升級,包括改進智能合約、優化治理機制,以及提升系統可擴展性。這種層級的變革通常需要新的品牌形象來傳達技術革新的理念,例如 Fantom 更名為 Sonic 就是一個類似的案例。大規模採用需要簡化品牌認知
「MakerDAO」對於圈內人來說耳熟能詳,但對於圈外用戶可能過於晦澀。而「Sky」這個名字簡單易記,更具親和力,有助於吸引更廣泛的用戶群體,特別是那些對加密貨幣了解不多的潛在用戶。
加密市場的品牌重塑潮流
事實上,MakerDAO 並不是唯一進行品牌升級的項目。近年來,加密行業內的品牌重塑屢見不鮮:
Fantom 更名為 Sonic
幾個 AI 項目(如 FET)合併為 ASI
Galaxy 先後更名為 Galxe 和 Gravit
這類更名通常與新代幣、新價格曲線等伴隨出現,既能激發市場興奮,也為項目開啟全新的發展階段。對於 MakerDAO 而言,這次更名為 Sky,或許正是適應監管、技術革新及擴展市場的綜合考量下的必然選擇。
MakerDAO 更名引發爭議,社區反應不一
MakerDAO 更名為 Sky 的消息傳出後,不少人認為這一舉措過於突然,引發了社區內的諸多討論,甚至出現了一些消極聲音。
新穩定幣$USDS竟能遠端凍結?!
對於 Maker 這一舉措,社群也湧現不小的反對聲量,一位 X 平台網友 發現,新穩定幣 $USDS 智能合約中竟含有允許開發者遠端凍結使用者資產的代碼。這項功能顯然違背 Maker 所提倡的去中心化精神,因而令部分使用者感到失望。
研究機構 Messari 高級分析師 AJ Scolaro 則對這段期間內關於 $USDS 的 FUD 表示不以為然:「由於 $USDS 允許使用者賺取美元儲蓄收益,具備 RWA 屬性,這意味著即便使用者得以自行託管 $USDS,該資產仍須遵循法規,因此凍結功能的存在有其必要性。」
對此,MakerDAO 共同創辦人 Christensen 也發文證實,$USDS 「現階段」確實存在凍結功能,而在實際部署後並不會具備該功能,但將為保留 $USDS 可升級的靈活性,該功能的實施將在往後的社群治理中被提出來討論。他也接著安撫社群,表示 $USDS 並非強制執行的升級,使用者可選擇繼續保留 $DAI,其智能合約代碼不同於 $USDS,已無法再進行升級。
社交媒體帳號處理不當引發問題
雖然品牌名稱已改為 Sky,但 MakerDAO 的舊推特帳號@MakerDAO並未被官方妥善處理,反而被他人註冊並用於戲謔性內容。一些社區成員指出,這一失誤可能會導致不必要的安全風險,尤其是在當前詐騙手段層出不窮的背景下。
例如,根據鏈上分析師 @ZachXBT 的說法,有釣魚詐騙工具的用戶願意出價六位數美元收購這個帳號名。該帳號一旦被惡意分子使用,可能會造成大規模資產損失。例如:
北韓駭客或其他壞人可能以帳號名義聲稱進行「歷史最大空投」,並附上釣魚連結。
駭客可能直接發行與 MakerDAO 無關的代幣,利用原帳號的影響力發布虛假合約資訊,誘騙用戶上當。
這樣的風險讓一些社區成員認為,這次更名和相關操作存在失誤,增加了潛在的安全威脅。
圖片連結:https://abmedia.io/makerdao-sky-twitter-name
更名事件暴露的中心化問題
不僅僅是帳號處理不當,這次事件也反映了區塊鏈行業對中心化社交平台的高度依賴問題。
MakerDAO 更名引發的風波再次提醒我們:
區塊鏈雖然提倡去中心化,但卻依賴於推特等中心化平台進行宣傳和溝通。
缺乏可靠的去中心化身份(DID)機制,使項目方和用戶在面對社交媒體帳號被盜或被濫用時風險極高。
Foresight News 評論認為,這不僅是 MakerDAO 的操作失誤,也凸顯了去中心化產業在身份管理和溝通工具方面的短板。
MakerDAO 回應
目前,@MakerDAO 的新持有人表示,將使用該帳號討論去中心化金融(DeFi)、去中心化身份(DID)等相關議題,並承諾不從事任何損害產業或用戶的行為。同時,Sky 官方也曾聯繫該帳號,希望回收用戶名,但對方表示 Sky 似乎並不急於處理此事。
這一系列爭議提醒人們,更名不僅是品牌層面的改變,更涉及運營細節和安全風險的全面考量。
創辦人考慮將品牌改回 Maker?
經歷兩個月的品牌重塑,Sky Protocol 創辦人 Rune Christensen 在 2024 年 10 月 21 日的推文中回顧了項目近期取得的成就,並展望未來發展方向。他特別強調,這段時間的進展標誌著 Sky Protocol 正在穩步推進其願景。
近期成果
USDS 快速增長:
自上線短短 8 週內,USDS 的總供應量突破 10 億美元。並且大部分 USDS 需求來自全新的用戶群,而 DAI 的供應量仍穩定在 47 億美元。USDS 和 DAI 合計系統流入量增加了約 7 億美元,顯示品牌簡化和代幣激勵策略的有效性。生態系統擴展:
協議整合:USDS 已被集成至 Aave、Ethena 和 Morpho 等知名 DeFi 協議,並計劃擴展到更多平台。
Sky.money 前端平台:作為以用戶為中心的 DeFi 接口,上線首月即吸引 40 萬次訪問量。
Spark 平台增長:該平台推出了創新活動,如「Tokenization Grand Prix」,並吸引了像 BlackRock 這樣的機構參與。
圖片連結:https://ssfuture.shop/sky推出usds穩定幣,搶攻solana-defi市場/
挑戰與反思
1. 社群反應與品牌困惑:
儘管 Sky Protocol 取得了顯著成績,但社群對品牌重塑的接受程度參差不齊。Christensen 承認以下問題:
用戶混淆:Sky 同時作為協議、代幣與前端平台的名稱,增加了辨識難度。
治理代幣問題:SKY 代幣市值自推出以來接近腰斬,部分原因是忽視了 Coinbase、Binance 等平台對新幣上架的重要性。
功能重疊:協議目前同時存在 MKR、SKY、DAI 和 USDS 四種代幣,導致用戶對功能定位不清晰。
2. 社群對 Maker 品牌的情感:
Christensen 指出,DeFi 社群對 Maker 品牌的穩定性與安全性有深厚信任。相比於升級為 SKY 代幣,更多人願意繼續持有 MKR。
圖片連結:https://www.panewslab.com/zh_hk/articledetails/h90t9lsjFt.html
重塑品牌定位
Christensen 提出了三種可能的品牌定位方案,並在 2024 年 11 月 4 日進行多選投票確定最終方向。
保留 Sky 品牌為核心:
Sky 繼續作為生態系統的核心品牌,利用近期的成功增強認可度。
USDS 和 SKY 代幣保持現狀。
恢復 Maker 品牌:
重新以 Maker 作為核心品牌,重新確立 MKR 為唯一治理代幣。
尊重 Maker 品牌的經典形象及其在 DeFi 社群中的影響力。
重新定義 Maker 品牌:
在保留 Maker 品牌的基礎上進行有限調整,使其與 USDS 和 Sky 生態系統更好協調。
品牌定位投票結果
投票結果顯示,近 80% 的票數支持保留 Sky 品牌。然而,僅 21 個地址參與投票,其中 5 位大戶掌握了約 80% 的投票權,表明決策仍集中於少數利益相關方。
Sky Protocol 最新更新包括:
USDS:去中心化穩定幣,允許用戶將 DAI 升級為 USDS,並獲得生態系統內的代幣獎勵。
SKY:治理代幣,MKR 可按 1:24,000 比率轉換為 SKY。
Sky Stars:作為生態內的創新門戶,推動項目擴展與合作。
Sky.money:面向消費者的無托管 DeFi 前端。
MKR 和 DAI 將繼續存在,目前 USDS 市值達 56 億美元,已超過 DAI 的 32.8 億美元,成為第三大穩定幣。Christensen 表示,Sky 將在核心品牌確立後,根據投票結果進一步調整代幣經濟模型與品牌定位。
圖片連結:https://www.blocktempo.com/makerdao-votes-to-rebrand-to-sky/
sky的未來
對於 MakerDAO 的品牌重塑
Framework Ventures 創辦人 Vance Spencer 表示支持 MakerDAO 的品牌重塑,並指出,當前市場對 Sky Protocol 的反應需要從多個角度來理解。他在電子郵件中強調,SKY 代幣尚未真正展現其潛力,原因包括:
尚未在主要交易所上架;
Coingecko 仍未將 MKR 的市值轉換為 SKY;
品牌重塑的時間點,恰逢一個大基金拋售 MKR 與市場整體回撤。
Spencer 認為,將 MakerDAO 重塑為 Sky Protocol 是「Endgame 計畫」的重要一環,而該計畫的目標遠超於單純的品牌更替。Spencer 更指出目前的SKY 挑戰在於,社群的反感是否源於品牌本身,還是更多出於其價格表現。他認為 MKR 確實擁有一定的品牌價值,但這種價值主要局限於加密推特等小圈子。相較之下,DAI 作為穩定幣,其品牌價值更具廣泛影響力,這一點在未來也將繼續保持。最終,Spencer 強調,產品質量與生態系統的增長才是決定項目成功的關鍵因素,而非單純的品牌名稱。他相信隨著 Endgame 計畫在未來幾個月內陸續推出更多新產品,Sky Protocol 的真正潛力將逐步顯現。
Sky 推出USDS穩定幣,搶攻Solana DeFi市場
圖片連結:https://www.cryptopolitan.com/sky-ecosystem-usds-is-live-on-solana-spreading-to-top-dex-and-defi-apps/
Sky 在 2024 年 11 月 19 日於 X 平台上發文指出,USDS 是「Solana 上首個主要的 DeFi 原生穩定幣」,將為 Solana 用戶帶來創新的借貸、交易與資產管理方式。Sky 強調,這次推出是增強 Solana DeFi 流動性與總鎖倉價值(TVL)的戰略性第一步。未來,Sky 還計劃在獲得治理批准後推出跨鏈橋SkyLink,進一步提升 USDS 的跨鏈操作性。為促進 USDS 的普及,Sky 提供豐富的流動性獎勵計畫,每週為 Solana 上參與集成 SKY 和 USDC 的 DeFi 協議提供 200 萬枚 SKY 代幣的獎勵(價值約 12.83 萬美元),吸引 Solana DeFi 生態中的早期用戶和流動性提供者。儘管 Sky 的 USDS 上線為 Solana 帶來了新的穩定幣選擇,但仍需面對市場的激烈競爭。目前,Tether(USDT)和 USD Coin(USDC)主導著穩定幣市場,佔據了 88% 的市場份額。
總體而言,USDS 在 Solana 的部署為 Sky 開啟了新的市場機會,但也考驗著團隊的市場推廣能力與技術實力。在競爭激烈的 DeFi 領域,Sky 需要持續優化用戶體驗,並清晰傳達其核心價值,才能在穩定幣市場中脫穎而出。
首圖連結:https://news.owlting.com/articles/793445
馬克碎念
MakerDAO 更名為 Sky,表面上是一個品牌簡化的商業決策,但深層次卻折射出 DeFi 領域在成長過程中的矛盾與挑戰。一方面,去中心化金融試圖吸引更廣泛的用戶基礎,降低進入門檻,卻在執行中難免背離原有核心價值。USDS 的遠端凍結功能爭議,便揭示了在迎合監管要求時,去中心化精神如何被迫讓步,這讓 Sky 成為改革者與守護者的兩難角色。
然而,更名帶來的品牌混淆與操作失誤也暴露了 DeFi 項目的治理短板。當舊社交媒體帳號處理不善可能引發的釣魚風險,與治理代幣市值表現欠佳形成疊加時,社群對項目運營能力的信心也隨之動搖。這反映出,去中心化的理想雖然吸引人,但實現過程中仍深受中心化平台影響,基礎設施的不足已成為限制 DeFi 擴展的根本問題。
從長遠看,Sky 的未來成敗不僅取決於品牌策略的落地,更關鍵在於能否建立一個真正自治的生態系統。這需要平衡監管與去中心化的矛盾,提升用戶參與度,並通過技術創新贏得市場信任。Sky 所承擔的,不僅是一次項目品牌重塑的壓力,更是探索 DeFi 可持續發展道路的重要責任。
數字標頭都變成 1. 1. 1. 了,可能要調整一下 1. 2. 3.
另外連結放到 USDC & Solana 囉,要更新 USDS
不過內容很清楚地展示了演進與衝突的議題,感謝分享